很多人一提到一见钟情就会萌生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一见钟情长期以来一直被扣上了见色起意的帽子,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而我们又为什么会对那个特殊的人产生一见钟情的感觉呢?
美国的研究人员曾做了一个有关于“一见钟情”的实验,通过访谈参与者群体来统计数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与在生活中大家普遍不相信一见钟情的言论相比,测试人群中有60%以上的人认为一见钟情有可能发生,换言之,他们相信一见钟情的存在,这也可能是地区文化的差异,因为这个实验是在美国做的,而中西方文化在感情方面或许存在显著的差异。实验还报告了有60%的参与者回答曾经有过一见钟情的体验,而且一见钟情在男性中出现的几率比女性大,半数以上的人在20岁前经历过一见钟情,10%的参与者在30岁以上,这似乎说明一见钟情更容易发生在年轻的时候。
而关于一见钟情到底能不能持久的问题,研究也给出了相应的数据结果:在调查中,有55%的人因为一见钟情而结婚,一见钟情后有70%以上的人与对方有长期维持的恋情,还有一个有趣的结果是一见钟情并结婚的人离婚率低,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对比来更好的体会,美国的离婚率在50%以上,而一见钟情的离婚率则在20%左右。
有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见钟情绝不是一时冲动的激情,反而他有可能是生活中的信号与号角,提示我们爱情的降临。
那我们究竟为什么会对一个人一见钟情呢?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根据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婴儿发育会经历一个时期,心理学专业称为性器期,在这个时期我们会产生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通俗上理解的恋父恋母情结,随着婴儿的长大发育这种情结被超我压抑,但却并没有消失,还会在我们选择恋人时体现出来,所以当遇到这样与母亲或者父亲相似的人,我们大概率会“一见钟情”。
二、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
荣格提出了阿妮玛和阿妮姆斯两种异性的原型。阿妮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象;阿妮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象。原型为我们建立起一种无意识的标准,影响到我们对异性的选择。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寻找伴侣时心中都会有一个无意识的意象,也可理解为标准,而遇到的人越符合这个标准,一见钟情的可能就越高。
三、根据社会认知理论:
一见钟情是由于第一印象和晕轮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印象大家很好理解,是指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首次交往时形成的印象,主要是根据对方的表情、姿态、身体和仪容仪表等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在对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有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奠定人与人以后交往的基础。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点。比如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外表有吸引力的个体在其他方面也会得到较好的评价。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外表缺乏吸引力,那么对他的其他特征的评价可能会更糟。这两种效应可以很好的解释“一见钟情”,是因为第一印象在亲密关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和并且与可以放大优点的晕轮效应的功劳。
但一见钟情并不是爱情的唯一形态,有时候更多的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把握缘分与创造爱情!
评论列表
在你们这里学到很多爱情观和人生观。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被拉黑了,还有希望么?
发了正能量的信息了 还是不回怎么办呢?